深圳VS北上苏广:生物医药新政六大差异化优势全解析
编者按:2025年4月,深圳正式发布《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简称《全产业链措施》),围绕“研发创新—临床试验—注册审批—生产制造—市场应用(国内推广、出海)”全生命周期,并辅以人才、金融、投资促进等配套支撑,共推出32条具体举措。
而在去年,北京(《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上海(《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①、苏州(《关于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筑峰强链”的若干措施》)②和广州(《广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③等地已密集出台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支持政策,针对城市特点各有侧重。
本文通过多个角度对比深圳与其他城市政策,揭示其为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的差异化路径,提供行业政策应用参考。
相较北京、上海等城市,深圳《全产业链措施》对“人工智能+”医药、合成生物学、宠物药械等符合本地产业特色的前沿领域给予了更大力度的专项支持,尤其是宠物药械从“研发—生产—销售”给予全面支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深圳《全产业链措施》针对完成临床试验并实现上市的1类创新药,面向其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研发环节,最高6000万奖励支持,支持力度与上海相当,但远超于苏州、广州等城市。
一是深圳挂网效率全国领先。
深圳实现药品/耗材从广东省平台受理到本地挂网仅需15个工作日,大幅缩短创新产品市场准入周期。
二是进院执行力度增强,主要支持目录内产品进院。
五大城市均同步要求医疗机构在国家医保目录发布后在一定期限内(大多是一个月内)完成药事会审议,确保“应配尽配”。此外,上海建立“新优药械”、苏州建立“创新名优产品”、广州建立“重大创新药械”目录,深圳更聚焦国家医保目录快速落地。
三是建立多渠道协同供应体系。
深圳将外配处方目录与“双通道”药品绑定,打通院内院外协同供应体系,其他城市主要局限于院内准入,有效解决创新药“最后一公里”可及性问题。
四是审评审批时限持续缩短。
深圳《全产业链措施》争取临床试验启动前机构内部整体用时(压缩至25周以内),与上海相当,但仍略慢于北京、苏州(压缩至20周以内)。
五大城市均重视生物医药基金支持,但政策侧重点各异。
北京重基金规模,每年投入200亿,上海、苏州和深圳推行并购基金,且研究建立长周期考核和容错机制,广州鼓励强产业链联动,深圳则更加突出跨境和早期投资特色。
本地化支持方面:
北京促进进口产品在京生产,提升医疗器械产值在医药工业中的占比。
上海对取得创新医疗器械注册证并落地生产的,最高800万元支持。
广州对1类新药、2类改良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产品首次注册证书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最高支持5000万元。
深圳《全产业链措施》中虽未强调本地化支持,但在2022年版的《集聚措施》提出药械本地化产业支持,且支持力度大,最高1500万支持。
国际支持方面:
深圳《全产业链措施》在对FDA、EMA、CE、PMAD等国家注册资质认证支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支持。
例如对初创企业重点支持License-out等跨境技术交易,鼓励成长企业设立海外子公司、开展跨境并购,允许外资企业在前海开展干细胞、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国际合作,并支持企业通过自建或委托生产方式开展跨境分段生产。
与北京、广州等城市相比,深圳《全产业链措施》更注重名老中医药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创新成果转化支持。
深圳《全产业链措施》以“全链条覆盖、差异化竞争、全球化布局”为核心,进一步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的“深圳模式”。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深圳有望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资源的“引力场”,推动本土企业从“跟跑”向“领跑”跃迁,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圳样本”。
注释说明:
①:政策期限为2024-2029年。
②:政策期限为2024-2027年。
③:政策期限为2024-2027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