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布局逐渐成型与链上重构金融变革
编者按:
全球金融体系正加速迈入链上重构的关键阶段。
2025年,稳定币市场迎来关键转折。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 法案》),强制稳定币发行方100%持有美元或短期美债并公开储备审计;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构建全球首个稳定币牌照制度;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路径成功破冰,京东、蚂蚁等企业筹备相关发行工作。
一系列变革标志着稳定币正式进入合规化爆发期,也推动着全球金融格局与产业生态的深度重塑。本文将从政策与产业双视角,系统剖析稳定币监管框架、市场格局及战略博弈,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决策参考。
稳定币作为一种创新型加密货币,其诞生与发展是货币形态和属性变迁的产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人们对传统金融体系的信任度下降,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开始受到关注。然而,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性大(比特币价格单日波动经常超过20%),难以真正履行货币的基本职能。
稳定币正诞生于加密货币市场的痛点,结合了数字货币的技术优势和传统货币的稳定性。2014年,Tether(USDT)作为首个法币抵押型稳定币推出,它让加密货币交易所首次实现了“币币交易”,用户无需通过传统银行账户,直接用USDT买卖比特币等资产,彻底改变了加密货币的交易模式。
此后,稳定币类型逐渐分化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法币抵押型(如USDC、USDT),1:1锚定美元、欧元等法币,占市场份额99.8%;
另一种是加密资产抵押型(如DAI),通过超额抵押加密资产生成,代表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血液”;
还有一种是算法型(如UST),依赖算法调节供需,不过因2022年“死亡螺旋”①事件崩盘,市场信任度骤降。
2021年到2025年期间,全球稳定币市值从263亿美元增长至2210亿美元②,越来越被市场所接受,政府监管也越来越广泛。
在这背后,稳定币近年来有如此增长量,除了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主要还缘于企业降本的驱动和通胀避险的刚需。
美联储支付研究报告2025显示,传统跨境支付平均成本$25-50且需1-5工作日,而稳定币链上结算成本少于$0.1、速度秒级,受到跨境企业极大青睐。另据相关机构调查发现,阿根廷、土耳其等国年通胀率超200%,民众将40%以上储蓄转为USDT等稳定币作为避险资金使用。
2025年6月,全球稳定币市场迎来“引爆点”。各个国家和地区竞相通过立法,将稳定币纳入监管框架,推动其合法化。美国参议院通过《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方100%持有美元或短期美债,并每月公开储备审计报告。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生效,设定牌照发放的高门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25报告,全球12个主要经济体出台稳定币专项法规。
由此,世界范围内对稳定币的监管框架逐渐明确,再次引发市场对稳定币的火热关注。
梳理发现,多国早已出台和实施稳定币加密货币相关法规,监管侧重和战略目标各有不同:
表:部分地区和国家的“稳定币”相关政策及目标
(来源:公开资料,南山所制)
新加坡出台《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主要为打造亚洲数字资产枢纽,通过税收优惠和灵活政策吸引加密企业聚集。欧盟为保护欧元支付主权,防止美元稳定币主导区内支付体系,同时防范资本外流。阿联酋强制本币稳定币支付,推动“石油-稳定币”结算替代美元信用证,同时借自贸区政策吸引全球资本,平衡美元依赖与区域主导权。香港以离岸稳定币为跳板,连接数字人民币与SWIFT体系,规避在岸管制并测试跨境场景,地缘价值大于短期规模。
稳定币立法早已不是特例,为何此时出台的美国稳定币法案引发全球轰动?
实际上,表面看是美国落地稳定币监管,实则是其深层战略意图与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相叠加,成为美元霸权、金融主权博弈与技术革命交织的关键节点。具体来看:
稳定币成美元霸权的延伸。全球央行黄金储备激增(如中国、俄罗斯增持黄金)、欧元区推动“数字欧元”、中国布局人民币稳定币,均是对美元主导权的挑战。美国通过《GENIUS法案》将稳定币与美元深度绑定,要求其储备资产必须为美元现金或短期美债,本质上是将美元信用嵌入区块链生态。目前,全球95%的稳定币锚定美元,而法案通过强制性储备要求,使稳定币成为“链上美元”的载体。
国债危机倒逼推进。2025年美国国债突破37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28%。传统买家持续减持美债,外国持有比例降至24%,为20年新低。法案强制稳定币100%配置短期美债,将稳定币发行商转化为“新债主”,首月即带来480亿美元美债新增需求,预计2030年持有美债将超1.2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当前持有量。
应对多极化货币挑战。一方面中国数字人民币已覆盖26%国内零售场景,跨境试点扩至40国。另一方面香港2025年全球首发稳定币牌照,京东、蚂蚁筹备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同时,欧盟MiCA限制非欧元稳定币支付功能,阿联酋等石油国通过多边数字货币桥绕开美元结算能源贸易。而美国数字美元研发滞后,需借稳定币快速抢占链上支付标准制定权对美元跨境支付主导权形成的挑战。
我们要理解金融业的变革历程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进:
早期,金融交易主要依赖于线下的纸质凭证和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易出错。随后金融机构逐步实现信息化,业务流程开始数字化,如网上银行的出现,让客户能够便捷地进行账户查询、转账等操作。现今,金融已进入区块链时代,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为产业带来了更多便利和变革。
货币链上时代的加速推进,国内产业会受什么影响?
中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政策是全球范围内最为严格的体系之一,加密货币在大陆地区被禁止作为法定货币流通,但其财产属性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认可。
但稳定币发展和链上重构仍对国内多个产业产生影响,举例来看:
跨境贸易与支付产业。传统跨境支付模式存在手续费高、结算周期长、流程繁琐等问题,以国际电汇为例,平均手续费约为汇款金额的1%-3%,且资金到账时间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而稳定币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网络,能够实现近乎实时的跨境转账,手续费可低至传统方式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部分商家通过与海外合作伙伴协商,已尝试使用合规的稳定币进行跨境小额贸易结算。
物流与供应链产业。稳定币发展和链上重构对物流与供应链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间接推动作用。随着跨境贸易因稳定币支付的便利化而增长,物流需求也随之增加。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基于稳定币的智能合约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帮助企业更高效地进行资金结算和风险管理。
国家金融基础设施与战略产业。数字人民币聚焦批发端,而稳定币补充零售跨境场景。香港金管局支持渣打银行、京东科技在沙盒内测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计划投入1万亿人民币流动性池。通过连接数字人民币与SWIFT体系,规避在岸资本管制,推动石油、大宗贸易人民币结算。上海临港新片区探索“电子围网”机制,允许特定企业使用在岸人民币稳定币进行“两头在外”贸易。
总体来看,稳定币的崛起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更是全球金融权力重构的缩影。当美元稳定币与人民币稳定币在区块链上相遇,一场关于货币主权、金融效率与地缘政治的博弈已拉开帷幕。
注释说明:
①:特指算法稳定币因市场极端波动引发的恶性循环机制:当稳定币价格脱锚下跌时,算法协议自动增发代币吸引套利,导致市场抛压加剧;同时抵押资产因清算需求暴跌,进一步拖累稳定币价格,形成“价格下跌→代币增发→抛售加剧→抵押品贬值”的负反馈循环。2022年5月,Terra生态的算法稳定币UST因此机制在3天内崩盘,引发400亿美元市值蒸发。
②:数据来源自https://www.coinglass.com/zh/pro/stablecoin。
参考文献:
《大热的“稳定币”到底是什么?》,瞭望智库
《稳定币可能成为美元霸权的救星》,安邦智库
《全球稳定币布局提速 合规应用需推动有效监管》,经济参考报
- end -